党委信箱 | 院长信箱 | English | 投稿专线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陆瑶教授团队发表心源性猝死系列研究

党总支:第六党总支 科室:临床数据研究中心 作者:李雅岚 时间:2025-10-17 点击数:
打印 打印 字号:T| T

近期,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博士/博士后导师、临床数据研究中心主任陆瑶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IF=15.7,中科院1区)、军事医学研究(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IF=22.9,中科院1区)上连续发表两篇基于数据驱动的心源性猝死风险的高水平论文。

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CKM综合征,系统阐释了代谢异常、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肾-心轴"作为核心机制显著提升了终末期事件风险。在各类心血管事件中,心源性猝死因高致死率而尤为突出,约20%的晚期CKD患者死于该病因。目前,针对不同分期CKD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研究仍较为有限。本研究基于中国本土纵向队列、国际前瞻性队列及蛋白组学数据,首次系统揭示CKD患者长期心源性猝死风险显著增加,且随疾病进展逐步上升。通过多队列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出NT-proBNP与FGF23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强调,对CKD患者的临床管理除延缓肾功能进展外,还应将定期心电图监测等综合策略纳入常规管理,以降低心血管风险。该成果是继2023、2024年课题组阐明癫痫所致心律失常后,在心脏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的又一系统性突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为第一单位和最后通讯单位;陆瑶教授为本文的最后通讯作者;陆瑶团队博士研究生李雅岚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心源性猝死发病突然、其死亡率超过90%,对公众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全国层面的系统数据支撑防控工作。针对这一研究空白,陆瑶教授进一步与中国CDC慢病中心周脉耕主任团队合作,首次基于2013-2021年全国死亡监测数据系统揭示我国心源性猝死的疾病负担。结果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呈持续加重趋势,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从10.95/10万增至18.38/10万,其中男性发生率为女性1.7–1.8倍,65岁以上老年人风险显著增高。研究指出约60%的心源性猝死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且超过半数病例发生于院外,凸显我国在一级预防、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及院外急救体系方面存在短板,亟需通过加强AED配置、普及CPR培训并优化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日益加重的疾病负担(陆瑶教授和中国CDC慢病中心周脉耕主任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陆瑶团队博士研究生王婕为共同第一作者)。

该系列研究获得科技创新2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并受到浙江大学徐清波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袁洪教授的支持。

近年来陆瑶教授团队利用基于医学数据驱动的研究模式,结合多种组学数据,建立了心血管多维度数据融合平台,致力于心血管健康和危险因素的研究,并产出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EHJ,JACC,Circ Res,EClinicalMedicine,Sci Adv,Adv Sci,Hypertension等国际顶级期刊,全面系统阐述心血管健康和疾病风险,推动实现预防、筛查、管理的心血管疾病全链条防控。

预约挂号:0731-88618576、88618577   急救电话:0731-88618120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222800 总访问人数:445632150

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国捷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