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信箱 | 院长信箱 | English | 投稿专线

医疗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新闻

伤口仅5mm!血管外科为高危患者解除存在12年之久的胸、腹、肾、髂动脉瘤等多处血管“炸弹”群

党总支:第四党总支 科室:血管外科 作者:刘炼 时间:2025-01-09 点击数:
打印 打印 字号:T| T

1月6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管外科顺利为一例2012年主动脉夹层置换术后继发胸、腹、肾、髂动脉瘤的高危患者实施微创血管支架置入术,一期先后行大、中、小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介入治疗,拆除了这组在体内12年之久的严重危及生命的血管“炸弹”群,使得患者转危为安。

53岁的徐先生(化名)既往明确高血压病史,不规律服用降压药物,2024年12月27日因突起胸痛、腹痛、腰痛30小时,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诊科就诊。经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曾在2012年因胸主动脉夹层于湖南某大医院进行手术。完善CT检查后,结果显示胸主动脉置换支架术后、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医院血管外科总住院医师钟方敬博士及刘炼副主任医师第一时间赶往急诊科,和急诊科同事一起制定了镇痛、降压等急救治疗方案。

随后,患者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诊断患者目前的疼痛是由12年前行主动脉夹层遗留多处动脉血管病变逐渐发展而来。即,2012年行主动脉弓置换术后远端病变当时未达到治疗标准,且患者后期未能到医院及时复查,同时血压控制差,故在远端动脉夹层多发破口的基础上,同时形成了胸降动脉、腹主动脉、右侧肾动脉、左右髂动脉瘤。

患者虽为中年男性,但由于之前有过特大型手术的经历,同时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因此全身多处血管存在病变。医院血管外科迅速组织多学科联合:由疼痛科负责为患者精准镇痛、减缓痛苦;超声影像科精确解析病变血管解剖结构及血管内病变性质,为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提供有力支持;麻醉科评估患者身体情况拟定麻醉方案,保障术中安全……在经由血管外科主任姚凯主持的疑难病例讨论后,专家们一致认为:患者全身多处血管病变,但主要问题是由于12年前主动脉病变后延,导致现在存在胸、腹、右肾动脉、双侧髂动脉等大、中、小型动脉血管病变的问题,手术指征明确。

由于患者存在多次血管病变,且血管入路经上次开放手术后改变了血管形态,因此手术团队为其制定了多种手术预案,拟同期拆除胸、腹主动脉、肾动脉、双侧髂动脉多个血管炸弹所组成的集群“炸弹”组。最终,经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并征得同意后,决定为患者实施胸、腹主动脉、右肾动脉、双侧髂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手术。

术中,由姚凯副主任医师、王征副主任医师、刘炼副主任医师组成的专业血管疾病团队,克服了血管入路条件差的困难,解决了全身多处中大型血管多处破口,髂血管极度扭曲等问题,在5小时内,顺利为患者实施了微创下多处大、中、小动脉的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血管腔内介入,也就是说通过在正常段的血管上打一个微创孔,放入腹膜支架。腹膜支架开始是以折叠的方式进入血管,打开后类似伞打开的形式。在病变血管内释放覆膜支架,使得血流通过病变血管,从而降低血流对病变血管的压力,避免血管破裂。

术后仅三天,徐先生体表只留下了两个不到5毫米的微型创口。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拟近期顺利出院。患者及家属对此诊疗极为满意。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姚凯介绍,主动脉夹层是由于动脉血管内膜出现撕裂,导致血液从破裂口进入中膜形成假腔道,并进一步扩大撕裂所导致。若后续患者远端存在多个破口,且控制不佳,极易导致后期动脉瘤,形成破裂。患者不做手术的话,犹如身上携带了一个“不定时炸弹”;倘若血管发生破裂,得不到及时救治,几分钟内就会造成患者的死亡。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管外科团队提醒:主动脉瘤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目前彩超、CT血管造影等是常用检查手段。暂未达到手术指征的主动脉瘤患者,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药物控制血压和心率,定期随访检查,以监测动脉瘤的大小和生长情况。建议腹主动脉瘤患者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同时避免剧烈运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以免造成动脉瘤破裂。

一审:姚凯    二审: 宋楚乔     三审:彭景舆
分享到:
预约挂号:0731-88618576、88618577   急救电话:0731-88618120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62807 总访问人数:400209513

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国捷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