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信箱 | 院长信箱 | English | 投稿专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武汉战疫】“疫”路同行,不负生命

党总支:第九党总支 科室:护理部 作者:刘红平 时间:2020-03-17 点击数:
打印 打印 字号:T| T

重症人的专业自信决定了他们不惧风雨,敢战敢拼;重症人的实践历练决定了他们堪担重任,能战能扛;重症人的精进态度决定了他们履险如夷,善战善成。在抗击新冠肺炎武汉保卫战中,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全力以赴,为生命续航,用专业与奉献演绎了一段峥嵘岁月。

   

2月9日晚,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7西重症病房开始收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肖雪飞,医生刘晶晶、刘兮,护士田鹏伟、卢新兵跟随先遣部队应征首战。对绝大部分同事来讲,这是第一次和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为了有备而战,大家在心里一遍又一遍演练收治新患者的流程。零点左右,危重患者“蜂拥而至”,肖雪飞作为重症领域的带队专家全程指导和参与危重患者的收治,她强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拼尽全力,绝对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医护三人一组兵分五路同步收治患者。大家相互协作一个接着一个护送患者到病床,随即上氧气,连接心电监护,查看生命体征,很多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低,呼吸治疗组成员迅速给患者使用高流量氧疗,当高流量给氧依然不能改善缺氧症状时则改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虽然紧张和忙碌让原本凝重的空气变得更加窒息,但大家都迸发出了惊人的潜力,通宵达旦近6小时共收治危重患者48名。重症医学科护士卢新兵晚上十点就进入隔离区,一个通晚马不停蹄处理病人,早上还主动加班近两个小时直到最后一位危重患者安置妥当才下班。
      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很多都是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救治难度大。在开科第一个星期,有多个新冠肺炎合并其他病症的患者病情几度危急,需要转入ICU进行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由于ICU床位紧张,无法及时完成转运。医疗队立即将护士站对面的六人间组建成临时的ICU,由重症医学科主导,其他多科参与协作,形成科学救治,精准施测的MDT危重患者管理模式。重症人最熟悉的工作状态在临时ICU慢慢呈现——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动态监测血糖变化,使用微量泵匀速控制液体输注,精细化调节给药剂量,及时评估患者的容量负荷,定期查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心肺功能的即时评估尤为重要,常规的肺部胸片和CT因为患者耐受不了外出无法完成,传统的听诊因为身着防护服的原因无法实施,循环容量的评估没有压力监测设备,传统手工测量又存在极大的感染风险,这些最令人焦灼的问题在重症医生刘晶晶的床旁彩超透视下迎刃而解。为了给各位医生提供最及时的数据做出最准确的建议,刘晶晶医生几乎每天都要逐一给患者做床旁B超检查。肖雪飞教授带领大家积极开展体位通气策略,包括俯卧位和侧卧位通气。呼吸治疗组长李伟每天将体位通气方案作为呼吸治疗管理的重要措施督导落实。针对鼻导管吸氧和高流量给氧的患者,通过指导和协助都能有效执行俯卧位治疗。对于无创机械通气患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确保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治疗按质按量完成,重症小组不断探索方法,克服了重重困难。精细化施治创造了可喜的成果。每一个危重患者都做到了同质化管理:药物治疗中医结合,体位通气侧俯结合,呼吸支持动态调整逐步过渡,营养支持定时定量。在大家全力以赴接力守护中,危重患者病情稳定慢慢过渡到了重症级别,重症患者渐渐向好转为轻症。

在科内患者病情稳定阶段,也陆续会有危重患者转入。最危急的一次是,有一天外院转来一名78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入科就昏迷不醒,全身发绀,血氧饱和度低40%,重症科杨兵厂医生立即组织抢救,他一面下达口头医嘱指导抢救用药,一面调节呼吸机参数准备气管插管,短短几分钟就和尹欣林医生一起给患者实施了插管,进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随着疫情逐步控制,患者病情一天天好转,重症隔离病房里也逐渐有了生气,很多患者开始关心出院的问题。重症组组长肖雪飞安抚患者说,“出院的事绝对不可以操之过急,这里尽量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救治环境,我们一定会准确评估病情合理安排出院,确保每一个患者都能平平安安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截至目前,医疗队共收治了86例患者,49例患者康复出院。

 “疫”路迤逦,一路同行。在武汉抗疫的战场上,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11名医护“干将”各自绽放自己的光芒,将重症救治技术和专业技能运用在刀刃上,为打赢武汉保卫战贡献力量。

预约挂号:0731-88618576、88618577   急救电话:0731-88618120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3679 总访问人数:399943942

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国捷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