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公布2021年度“汇智育才计划”入选名单,14人名单中,就有2人来自输血科,其中桂嵘入选“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罗雁威入选“优秀人才培育计划”。除此以外,2020年该科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 论文2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第一主译发行了业界权威的《AABB技术手册》……
是什么让一个仅16人的“小”科室,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呢?今天,就请大家跟随笔者,走进这个医院的“冷门”科室——输血科。
输血科师生合影
说起输血科有人会说,不就是给患者准备“血袋”的科室吗?或者说就是医院的“血库”?其实,输血科的工作远不止如此。为急需输血的患者准备合适的“血袋”,仅仅是输血科日常工作中“输血技术”的一个部分。除此以外,他们的主要工作还有“输血治疗”、“患者血液管理”等。即便是准备“血袋”,也远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技术过硬:91袋成分血保住90后“贫血”女子生的希望
2020年12月下旬,常德的阳女士经期后感觉到持续头晕、心慌、全身无力,2021年1月13日在深圳某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该病属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起病急且凶险,需尽快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得知这一情况后,她与家人慕名来到湘雅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
阳女士入院时全血细胞低,血小板仅为1×109/L,然而连续输注两次血小板后,血小板数值丝毫不见增长,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随时可能因出血、感染危及生命。经输血科进一步检测发现,阳女士体内存在血小板抗体,需要输注“高配”血小板才能保证输注效果。“高配”血小板除要与阳女士ABO血型相符外,还需与其血小板的HLA-A、HPA“血型”相符,通常5、6袋同血型血小板中才能配到1袋“高配”血小板。
在血资源紧缺的年关时期,输血科积极与省内各血站协调,确保了阳女士“高配”血小板的供应。还增派人手,加做“高配”血小板的配血工作,第一时间发血,晚夜班、节假日也不例外,共为阳女士提供了21.5单位红细胞、9000毫升血浆、34.5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共计91袋、约20000毫升血液,使得阳女士安全度过了出血关并赢得了移植时机。3月9日,阳女士等来了爱心捐献者的生命火种,终于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重获新生。
“输血检测是个技术活,安全精准永远是输血科的生命线。把正确的血输给正确的病人,首先就是要保证血型检测的准确,这关乎着患者的生命。”桂嵘解释到,一般人熟知的血型有A、B、O、AB四种,但对于输血科医生来说,可远不止这么简单。人体红细胞上有43个血型系统,300多个血型抗原,而每一个不同抗原的存在都有可能引起交叉配血不符,造成合血困难,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可以说,输血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医院整体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危。
说起“输血技术”,桂嵘满脸自豪,“输血技术包含收发、检测等整个链条,目前来说我们处于全国顶尖水平,一些疑难的、别的地方配不上的血,都会送到我们科来配,也有患者因此转到我们医院来治疗。我们的‘开科元老’刘凤霞,2017年还被评为首届‘全国十大优秀输血工作者’。”
在“输血治疗”领域,输血科也开始闯出一片天地。目前,输血科与医院重症医学科、器官移植科、血液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等科室合作,在免疫系统疾病、抗衰老、去脂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输血治疗组组长傅云峰还提到了他们正在开展的“深度自体血采集”,可给“用血大户”手术、“熊猫血”等罕见血型患者及特殊宗教信仰者等提供有效支持,加强对患者的自身血液保护,最大程度减少自身血液损耗,有可能在完全不需要异体血输入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或治疗。这种临床用血方式不仅可以节约用血,使众多的择期手术患者摆脱对异体血液的过度依赖,还可以避免同种免疫,避免输血传播疾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等,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也被称为“无血外科”,必将在我国输血领域开辟自体储血的新时代。
除此之外,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输血科和湖南省输血协会主办的“输血人临床技术精进班”目前已连续举办9期,学员覆盖全国3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必须考试合格才能被录取,几乎每期都有各个医院的输血科主任前来参加培训,可以说,“精进班”见证了国内输血技术的共同进步。
科研破局:一张行军床见证了科研的进步
如果说“输血技术”的超群轶类需要输血医学领域同行的“口口相传”,那么科研水平的出类拔萃则有着更为明显的“出圈”效果。今年初至今,输血科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申报的5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部入选,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3篇,JCR 1区8篇……输血科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2000年才从检验科独立出来的输血科,并不是“天生”的科研强者。2013年,桂嵘主持输血科工作时,科室仅有的8个人中也只有她一人是博士,就连硕士也只有2人,其他人均为本科及以下学历,跟其他科室比起来,可谓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桂嵘并没有因此放弃科研,她鼓励同事们在辛苦倒班之余提升学历、坚持科研,并设立了“科研岗”作为奖励。“比如你发一个3分以上的SCI,来年我就给你一个7天的‘科研岗’,这7天你可以脱离科室的日常事务,专心做科研。虽然一个课题、一篇文章不是7天就能完成,但还是可以达到鼓励大家去行动这个初衷”。当然,科室也做出了规定,不管发多高分的文章、拿多重大的课题,一个人一年的“科研岗”最多也不能超过45天。“因为还是要以业务工作为重,只能把科研当成加分项。”
输血科目前有在读研究生10人,包含1名博士后,4名博士,5名硕士。提到科室的科研氛围,博士后吴斌感受很深:“2019年的夏天,长沙天气依旧火热,我们课题组做的实验主要是生物材料的应用,我们的足迹遍布于湘雅医学院的各个公共实验室和动物房,有时还要去师大和湖大做一些材料分析的实验。在外奔波一天早已疲惫不堪,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只想倒头就睡。一天,师弟赵强强真的搬来了一张行军床。于是我俩开始轮流用这张行军床“补觉”。有时正在深睡,师弟突然喊我起来,‘师兄,你该分析数据了。’我就知道,该轮到师弟睡觉了。在我俩的轮番“重压”下,19年底它终于不堪重负,成了一堆破烂。就是这一堆破烂,见证了我们的科研进步。很快,有更多的行军床进入了实验室……而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像实验室的行军床一样越来越多。”
吴斌表示,比起实验记录本,行军床更像是一个实验助理,它提醒着你抓紧休息、抓紧分析数据、抓紧时间……
看到科室科研成绩不断取得进步,桂嵘也不忘给同事们打打“预防针”。她鼓励科室内部的良性竞争,但也告诫大家不要把同事当成前进路上的对手。“作为湘雅人,应该有湘雅人的格局,应该放眼全国。”
文化聚心:一首科歌,唱响一个科室的蜕变
“我们全心全意满腔赤诚,用鲜血架起生命的桥梁……”创作科歌并拍成MV,输血科可能是湘雅三医院的独一份儿。不仅如此,他们还以医院母文化为蓝本,设计了科徽,凝练了形象推广语、科训、服务理念、团队精神、管理理念等科室子文化元素。桂嵘表示,科室文化就是创造一种环境,营造一种氛围,是科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实现科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应该有高质量的科室文化。
相对完整的科室文化体系也实实在在地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输血科的“邻居”血液内科实验室和病理科同事的口中得知,输血科常常传来欢声笑语,科室内部的良好氛围可见一斑。在采访中,傅云峰、罗雁威、刘凤霞都不约而同地把科室的良好氛围归功于桂嵘主任的开明领导,“她在工作中很严格,会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特点为大家指明发展方向,让大家发挥各自的特点长处,各司其职的同时紧密配合,把大家拧成一股绳。但在生活中,她则是我们的好朋友,性格爽朗的她有时候甚至像个‘兄弟’。”
而桂嵘则把科室的良好氛围,则归功于开科主任刘竞的薪火相传。“在我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刘竞主任非常无私的培养和推举,所以只要科室的年轻人愿意做事情,我也会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这一点我自认是可以做到的,不能让刘竞主任的火炬在我手里熄灭了。”她还表示,科主任有任期限制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要相信年轻人,给年轻人机会。
建科二十一载,随着80后、90后陆续登上舞台中央,昂首挺立于聚光灯下。输血科也从当初目标仅仅是“不能排名倒数”的薄弱科室,发展成如今迅速崛起的“明星”科室。
如你所见,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输血科,正在蜕变!
[上一篇] 健康新湘雅 活力运动年——第六分工会开展水...
[下一篇]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刘哲...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湖南省政府 | 红网 |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南省教育厅 | 中南大学 | 湘雅医学院 | 湘雅医院 | 湘雅二医院 | 协和医院 | 华西医院 | 西京医院 | 瑞金医院 | 复旦中山医院 | 武汉同济医院 | 中山医院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59825 总访问人数:40005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