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南大学神经病学的成员单位,湖南省临床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中心,湖南省综合卒中中心,是国家神经病学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生神经病学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基地,湖南省抗癫痫协会、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癫痫学组、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癫痫专业委员会等挂靠单位,医院青年文明号创建单位;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效率优秀科室, 优秀护理单元;中南大学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优秀护理单元。
全科在编医护人员88名,在编30名医技人员中,有正教授4名(1名兼职),副教授10名,中级人员15名。其中23名获博士学位,海归学者6名,博导4名,硕士导师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湖南省121梯队入选人才1名,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3人,湖南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1名,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1名,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1人,升华学者特聘教授1名,中南大学“531”人才2人,湘雅三医院“121”人才工程5人、“至善领跑”人才3人、“精英助跑”人才6人;多人次获中南大学及湘雅三医院其他奖项;多名专家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与理事、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委员、湖南省抗癫痫协会会长与理事、湖南省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和长沙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与委员等,同时担任《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社编委。
现有在编床位达115张(普通病床107张,NICU 8张),设有专科门诊、专家门诊、专病门诊、专科急诊、功能检查室、专科重症抢救室(NICU)、普通病区(2个,含脑血管病房1个)和神经康复室等工作单元;依托本院64排螺旋CT、DSA、MRI、SPECT等一流设备,以及本学科拥有的MT-3000经颅多普勒仪,ClearVue 580 美国飞利浦颈动脉彩超仪,WOND神经肌电图及诱发电位,MODELSC-5电动呼吸机,MS9000型动态脑电图机,MS9000型脑电监测系统,多功能视频脑电监测系统,多导睡眠监测仪,神经中央监护分析系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等,能全面开展本专科各类疾病的系统诊疗,包括脑血管疾病、癫痫、肌病、痴呆、锥体外系疾病、遗传性疾病、神经免疫性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等。2009年6月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组织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专业资格认定,已承担国内外神经内科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10余项。经过二十余年快速发展,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斐然。
专科特色
(一)医疗与护理方面
(1)危急重症的救治:本专业各类危急重病人救治能力显示出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脑卒中的诊疗,尤其是重症脑室出血、急性重症基底动脉闭塞的救治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在脑出血、脑室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已形成学科特色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该方案获得中南大学医疗成果奖二等奖,以及湖南省医学奖二等奖。(2)神经介入:我科现已年均开展神经介入治疗100余例,包括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瘘、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的血管内治疗,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方面,在本专业中位于先进水平,是国家级卒中中心和湖南省高级卒中中心,近3年来已有数十例重症昏迷、瘫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经我科卒中绿色通道桥接治疗痊愈康复出院。(3)难治性癫痫与持续状态:结合视频脑电床旁持续监测与药物浓度分析,精准分子分析等手段,通过合理药物治疗,已使数百例难治性癫痫病人获得康复。(4)疑难杂症的诊治:随着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开展,使许多本专业的疑难杂症,得到适当的诊断与处治。尤其是脑脊液细胞学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每年接受千余例次外院标本,使大量外院不能确定病因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等病例得到确诊和早期治疗。(5)护理方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和将病人视为亲人的护理理念成为我科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心声和追求。我们采取危急重症病人集中管理,有效的防止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护理质量。至善至美的个体化神经康复训练及指导,提高了病人的自信心及回归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方面
科室已成为国家神经病学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及国家全科医生神经病学培训基地。学科中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其中1名本院兼职教授(归国学者)。现承担湘雅医学院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医疗专业和五年制护理本科等多层次教学任务,每年招收博士生6-8名,硕士生10余名,进修医生与专科培训医生10余名。
(三)科研方面
已承担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研究课题20余项、厅级课题20余项,获科研经费700余万元;已获得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目,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湖南省医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各2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与EI收录150余篇,参编出版著作8部,获国家专利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
(一)脑血管疾病领域
1.在基础方面,成功地应用了经颈动脉栓塞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与制备颈动脉粥样化的实验动物模型,深入地探讨了脑损伤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2.在临床方面,修改制订脑室出血的评分标准,提出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的预测方法,提出脑室出血的三级治疗方案,以及深入地探索脑卒中发病预警系统的理论,初步提出建立预警系统的“点线面体”思路与方法。在该领域,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脑卒中评价与治疗”已获得湖南省医学奖三等奖;“脑室出血的风险评估与治疗决策”获湖南省医学奖二等奖。
3.精准分子检测在脑血管病转化应用:重点从血小板抵抗、他汀类药与华法林的精准应用,检测CYP2C9、CYP2C19、SLCO1B1、APOE、VKORC1等,提高个体化应用水平。
(二)神经遗传性疾病研究领域
在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项省级科学基金支持下,在多种疾病的遗传学领域成绩斐然。
1.系统建立了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特别是腓骨肌萎缩症,CMT)的数据库和病程管理系统、完成了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流程;成功克隆新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致病基因SIGMAR1,发现内质网应激可能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参与克隆新CMT致病基因HSPB8并成功建立转基因小鼠模型;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和湖南省医学科技奖2项,先后在Brain、Neurology、J Peripher Nerv Syst 、Muscle Nerv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
2.在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等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取得较为瞩目的成绩。鉴定多个帕金森病致病基因突变,发现PINK1参与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建立了帕金森病PINK1基因剔除的细胞模型。共发表SCI论文30篇,SCI总引用348次。等。
(三)癫痫研究领域
在基础方面,在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在基本与临床研究均获得较大进展。
1.应用青霉素成功地制备了经海马化学点燃痫性发作模型,并进一步制备痫性放电二动物之间转道模型(A-B分流模型),并深入探讨了痫性放电的病理生理机制,阶段性成果体现在提出“痫性放电的抑制屏障突破”与“导法抗痫”假说。
2.从癫痫网络能量代谢水平,深入研究网络能量产生与扩散过程。糖酵解作为重要的供方式,既参与癫痫网络能量生成过程,同时又对抑制痫性网络发挥抑制作用。
3.在临床研究方面,通过视频床旁脑电监测,动态脑电检查,结合精准分子检测,及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初步提出抗癫痫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与EI收录20余篇。
(四)认知障碍研究领域
在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湖南省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长期开展认知障碍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运用PCR扩增及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检测湖南地区200多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SORL1、IL-1、IL-18、IL-33、Adiponectin、KLK1、KNG1、ACE等基因,并在国内较早发现并提出SORL1是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基因,为进一步开展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从保护线粒体和神经-血管单元角度深入探讨了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从而使保护线粒体的药物在血管性痴呆、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
(五)周围神经病和肌肉疾病研究领域
系统建立了联合电生理、病理、影像学和分子诊断的周围神经病和肌肉疾病的诊断平台、临床数据库和病程管理系统。在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级科学基金支持下,制订了遗传性周围神经病(CMT)精准诊断和治疗流程、遗传性淀粉样变多周围神经病(FAP)的个体化治疗和疾病随访流程;成功克隆新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致病基因SIGMAR1,在国内开展MORC2、GDAP1、IGHMBP2、MFN2、GJB1等CMT基因的基因型-表型分析;建立了CMT2L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和CMT2Z的iPSC细胞模型和开展相关发病机制研究。先后在神经肌肉疾病领域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六)感染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领域
在省内系统开展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年均检测脑脊液标本3000余份,其中30%左右的标本来自省内外各大医院,所有标本中抗酸染色、肿瘤、隐球菌阳性检测率达7%左右,提高了颅内炎症及肿瘤疾病的诊断率。新近开展了多种疾病的自免抗体检测,进一步提高自免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