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信箱 | 院长信箱 | English | 投稿专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消化内科开展系列医疗新技术为患者带来福音

党总支: 科室:人力资源部人才办 作者:姜芬 时间:2014/4/18 10:34:59 点击数:
打印 打印 字号:T| T

4月16日晚,“留学归国人员医疗新技术专题汇报交流”活动第一场在外科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消化内科主任王晓艳教授,副主任王芬教授为现场100余名医护人员、医学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讲座。

湘雅名医沈守荣、普外科主任李小荣、医务部副主任彭兰莅临现场,会议由人力资源部人才办主任刘新春主持。

王晓艳主任2011年由医院资助公派赴美国德克萨斯M.D Anderson癌症中心,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及基础研究实验室进行了轮训,学成回国后,已带领科室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以及患者、家属的好评。汇报中她向大家介绍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关技术及隧道技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ESD主要是通过内镜粘膜下注射抬起病灶,利用几种特殊的电刀,完整剥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目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是ESD的衍生技术,是治疗各种粘膜下隆起病变的微创新技术。在上述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基础上,2010年粘膜下隧道技术问世,是利用粘膜下注射、粘膜切开、分离粘膜下层,建立隧道后完成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STER),是目前贲门失弛缓及粘膜下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上述技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国内能全面开展上述技术的医院不多。我院消化科目前已全面开展内镜下切除技术及隧道技术,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现消化内科已完成ESD、ESE及EFR治疗110余例,完成POEM及STER等隧道技术治疗病例近20例,建立成了成熟的内镜下切除平台,为早癌、癌前病变及各种粘膜下肿瘤患者和贲门失弛缓患者提供全新的微创技术。


王芬教授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于2012年-201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高级内镜中心学习1年,回国后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将所学的新技术逐步推广至临床应用中。她重点为大家讲解了“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EUS-FNA)”,湖南省内该项技术的开展相对全国滞后,目前我院消化内科在省内已率先开展EUS-FNA 30余例,病例包括:胃肠道肿瘤、胰腺肿瘤、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腹腔内不明来源肿块等,均取得了理想的病理标本,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利的诊断学依据。王教授还介绍,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将与肿瘤科合作,开展胰腺癌放疗的精确定位、晚期胰腺癌的腹腔干神经节阻滞等新技术,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福音。

湘雅名医沈守荣教授对消化内科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与感谢。她鼓励大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再接再厉,将新技术更好、更广、更深的开展下去,为患者谋福利,为医院做贡献。李小荣主任表示消化内科在医疗新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值得全体医务人员学习,希望两大学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作,携手并进,共同进步。

随着医院不断发展、进步,医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也随之增加。我院每年都会选派和资助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去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和高水平医疗机构进行学习交流,他们带回的新理念、新技术、新项目,正逐渐被运用到临床中,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医院和科室的发展增添了力量。为了展现留学归国人员的学习成果,了解新技术的开展情况以及新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人力资源部人才办联合医务部、留学归国人员工作室(OTS)、各临床科室,举办“留学归国人员医疗新技术专题汇报交流”系列活动,第一期活动共分为四场,其他三场将分别于17日、21日、23日陆续呈现。

预约挂号:0731-88618576、88618577   急救电话:0731-88618120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19529 总访问人数:399213027

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国捷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