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谱写生命的乐章——记第三届医德标兵成柯
作者:tryine 时间:2012/2/20 点击数:
温文尔雅、敦厚质朴,亲切的笑容、坚毅的眼神、平和的谈吐,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成熟的包容和平易近人的气质,这是器官移植科副主任成柯给人的第一印象。成柯副主任现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湖南省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医师。
潜心钻研,用医术点燃重生希望
移植医学作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重点建设学科,一直进行着扎实的移植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在器官移植方面,肾移植的总例数和存活率均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然而,目前全国等待肾脏移植的患者超过200万人,去年仅实现肾移植手术5200例,肾源面临供不应求、杯水车薪的局面。成柯副主任作为我院肾移植专业的负责人,带领科内骨干建立并规范了亲属活体肾移植技术流程,有效弥补了器官来源日益减少的困难局面。至今,医院开展亲属活体肾移植总数已达500余例,移植手术取得了一例又一例的成功。面对常规开放手术对亲属捐献者的损伤大的状况,他希望能尽自己最大可能为患者减少痛苦。2011年,从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研修回国后,成柯副主任成功开展了“腹腔镜供肾切取”技术,极大地减少了捐献者的损伤。然而,腔镜手术远较同类开放手术昂贵,常常成为影响其常规开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他利用医院现有条件,不断改良该技术,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手术成本,成为移植中心的一项常规手术。今年9月,他利用此项技术为七位高龄母亲实施了手术,把对捐献亲属的损伤降到了最低。62岁的陈某是年龄最大,也是最先要求捐肾救子的母亲。当成柯副主任详细地告诉她手术存在较大风险时,陈母坚定地说:“儿子就是我的命,他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随着母亲的肾脏植入,儿子得救了。术后,陈母热情地向前来“取经”的其他母亲传授经验和注意事项,增强了她们手术的勇气和信心。截止目前,成柯副主任所在的器官移植科已为60余例亲属供体采用了“腹腔镜供肾切取”技术,为一个个移植家庭点燃了重生的希望。
精心治疗,让生命在等待中绽放
进入移植科的患者在身体、心理、经济上往往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的考虑时间较长。他们总是生活在犹豫与不安中,犹豫做与不做手术,担心手术失败,存活时间短而寝食难安。特别是少数患者术后有可能会并发“移植肾延迟恢复”,无休止地透析、居高不下的肌酐数、干燥如鱼鳞的皮肤,令患者焦躁、气馁、甚至绝望,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段非常煎熬的时期。为此,成柯副主任都是精心制定治疗方案,配合心理辅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痛苦的信心。蔡某就是其中一位,他反反复复住院出院三次都不敢下定决心做手术。每一次,成柯副主任总是耐心地给他们夫妻讲解手术技术的成熟及风险,每住一次院,就给他们夫妻增添了一份信心。第四次,他和自己供肾的妻子终于安心地躺上了手术台。在成柯副主任的精心治疗下,术后一年的夫妇俩都生活得很好,一提起成柯副主任,拙于言表的丈夫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说“成教授——好人!”满怀感激的妻子说:“成教授最理解、最同情我们病人了,他从不嫌麻烦,每次都耐心地解释,我们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了,可他却说你们准备好了再来做手术。”成柯副主任相信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得来的生命才会更加去珍惜,这样的手术才更有意义。
诚心待人,让医德在岗位上闪光
成柯副主任每周一的门诊从来都是门庭若市,随访患者多,平均每次60余例,加上检查结果出来晚,他对每个患者都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常常中午加班加点,直到看完所有的患者,又马不停蹄赶回病房组织查房;逢上手术日,他通常要熬夜到凌晨四五点钟,但早上七点半又会准时出现在病房。面对病人送来的红包,他要么直接拒收、要么让护士长交到患者的住院费中,有时,为了打消某些患者的顾虑,等到手术做完了才让护士长把红包退回去。这在移植科已成为常态。成柯副主任诚心对待患者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患者的眼中,成柯副主任不仅仅是医生,更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亲人。在器官移植科,成柯副主任总是与同事们和谐相处,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他鼓励大家加强业务学习,构建主动型学习型科室,坚持晨间英文交班,进行示范性英文讲课,支持下级医生外出培训,让更多地年轻医护人员走出医院,展示自我,与国内外器官移植学者开展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为器官移植的发展保驾护航。
出处:
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