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胃肠外科、消化内科等组成的MDT团队成功救回“肠坏死术后并发脓毒症休克”11岁男孩。出院前患儿父亲送来了锦旗。
今年6月底,11岁男孩小W术后脓毒症休克由外院急诊转入湘雅三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从家属处得知,患儿1天前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于当地医院B超下发现肠套叠,给予空气灌肠失败后行腹腔镜套叠松解术再次失败,转开腹探查下发现空肠腔内有肿物存在,并发现多处小肠套叠,遂切除肠腔肿块及部分坏死肠段。术后4小时在当地医院发生脓毒症休克,予以扩容等抗休克治疗无效,急转至湘雅三医院。
入院时,患儿腹部包扎,表情痛苦,神志模糊,休克血压,予以扩容及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升压、强心后患儿仍然持续低血压,持续高热达40.3℃,诊断为“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CRRT血液净化、抗炎、抗DIC、抗休克等积极抢救治疗4天后,患儿才逐渐脱离生命危险。但其肠道动力持续不恢复,无法进食且频繁呕吐、腹胀、持续高热,多次腹部CT示:低位小肠梗阻、腹、盆腔多处积液。
在患儿内科治疗无效,有再次手术探查指征但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下,由PICU申请,医务部组织,开展全院大会诊,启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献计献策,先后2次空肠管置入,然而肠梗阻缓解并不明显,一周后再次全院大会诊决定:由消化内科在麻醉科协助下,用小肠镜引导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引流肠液,解除顽固性肠梗阻。
此次治疗经历全院大会诊,儿科、胃肠外科科室内会诊,多次治疗方案调整。药剂科、营养科、中医科及康复科全程参与患儿抗生素选择、营养支持、物理治疗。在PICU住院30天后,患儿肠道蠕动出现缓慢恢复的迹象,发热40余天后体温最终恢复正常,炎性指标正常,并可以经口进食少量流质。患儿病情危重,是MDT默契的团队合作和家长全力支持和信任救回了小W。
[上一篇] PICU成功开展首例儿童CRRT枸橼酸钠体外抗凝...
[下一篇]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三年重获开通...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湖南省政府 | 红网 |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南省教育厅 | 中南大学 | 湘雅医学院 | 湘雅医院 | 湘雅二医院 | 协和医院 | 华西医院 | 西京医院 | 瑞金医院 | 复旦中山医院 | 武汉同济医院 | 中山医院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1471 总访问人数:404022990